查看原文
其他

瓶装咖啡,卷死瑞幸

凤凰WEEKLY 凤凰生活报告 2023-07-03

请问,一个重度咖啡因成瘾的打工社畜喝够一天的咖啡因,要多少钱?
40块钱一小杯的“%Arabica”,要喝三杯,价格120元,全中国一多半的打工仔,一天工资要贡献给咖啡。
20块钱一杯的瑞幸,几乎是最便宜的现磨咖啡,三杯60元,地铁口的鸡蛋灌饼,能吃到吐。
而不知道什么时候,市面上多出了一种大瓶即饮咖啡,一升咖啡还不到十块。
30块钱,能让人喝到心脏病发作。

“%Arabica”,一家看装修就知道不便宜的咖啡店

这种便宜到不可思议的咖啡,包装上往往丝毫不讲究:塑料瓶、纯透明,远看过去,非常像一瓶酱油。
他们可以做到0糖0卡,十分健康。瓶身上密密麻麻的日文,标志着他们进口货的身份。
不过价格看起来一点都不“进口”。
作为咖啡内卷大战的冠军种子选手,即饮咖啡:用便宜卷死一切对手。

大瓶,就是创新

当我一本正经地把换了个大瓶子装的咖啡当做新鲜事物介绍给你,你可能不以为然:换壳而已,哪有难度。
但有时一点微小改动,真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,用大号PET塑料瓶装咖啡,的确算新点子。
很少有人对这特别留意:十几年前,市面上绝大多数流行的饮料,包括可乐、冰红茶、即饮奶茶等有资格放在小卖店醒目位置的,都是500ml塑料瓶。而绝大多数的即饮咖啡,是200ml小罐。
这么卖,原因简单粗暴——中国的罐装即饮咖啡,是纯粹的日式舶来品,日本人卖罐装的,我们萧规曹随就好
1959年,明治制果公司推出了一款完全无糖的罐装黑咖啡。
当年不加糖和奶,单纯因为技术不行,咖啡在易拉罐里长时间存放会变质。在还没那么重视健康的年头,这款味道不好的咖啡,扑街理所当然。
罐装咖啡的真正流行是在十年后,上岛公司借大阪世博会东风推出罐装牛乳咖啡,不仅味道好喝,易拉罐还适合装在自动贩卖机里,加热或者制冷出售。
便于携带的罐装咖啡属于蓝领阶级,它一直是建筑工人、货车司机还有销售人员的最爱。手提包里的小巧咖啡,跟随社畜们走街串巷,创造了日本经济奇迹,并一统日本咖啡江湖五十年。
直到2017年,三得利推出塑料瓶装咖啡,一经推出,仅当年销量就突破2.4亿日元,次年突破6.5亿。
瓶装咖啡的时代,才正式到来。

好喝难喝,见仁见智

瓶装咖啡与罐装,最大的不同当然是包装。
互联网极度发达的时代,打工社畜不再需要街头巷尾跑业务,自然不要求把咖啡浓缩成小罐,带上就能跑。
大瓶实惠装,放进公司冰箱,不仅自饮管够,还可分享给办公室同事增进友谊。
大瓶即饮咖啡最初在日本办公室女性中流行,渐渐地几乎所有人都接受了这种口味,像作者这样鄙视即饮咖啡味道淡如水不够硬核的人,喝过几次即饮咖啡的感受也是:真香。
日本人没有中国人每个月出八种新口味的内卷劲头,如今市面上常见的大瓶即饮咖啡,口味取向上总之大差不差:无糖无奶,偏向清淡,可能没什么香味,但同样没有特别强烈的苦味。
即便号称深度烘焙的UCC职人咖啡,喝起来也偏清淡,回口还会有点大麦茶风味。
可口可乐出品的乔治亚咖啡,因为添加了一点食用香料,咖啡入口微甜。口味上与三得利Blendy非常接近。
偏向高端的boss咖啡,相同价格下只有500毫升。这种咖啡口味上已经接近现磨咖啡,但它还是比现磨咖啡更便宜。
咖啡对我这样的码字工来说是刚需。即饮咖啡在口味上和常见的冻干咖啡粉接近,在保证人能尝出明显味道的同时,又尽可能的清淡友好,我甚至会把即饮咖啡当水喝。

〓从生豆到及黑色泛油光的极深度烘焙咖啡

对于常喝咖啡的人来说,能忍受咖啡的苦味,不等于爱上咖啡的苦。
咖啡不像苦瓜只有一种纯粹的苦,它可以苦得千奇百怪。
烘焙好的咖啡豆中含有30%的可萃取物质,不过萃取时点到为止就好,18%-22%才是最佳区间,萃取率超过22%,会有一种停留在嘴里,从喉咙往上返的烧焦苦味。
这是咖啡豆中绿原酸分解成的呋喃甲醇、甲基吡嗪、多酚等苦味物质作祟。
工业标准化生产的即饮咖啡,就没有这个问题,保证成品适合绝大多数消费者,它在制作过程中严格把控了萃取率,喇嗓子的苦味物质都被悉数清除。

〓photo by ©foodphilo. 罗布斯塔咖啡豆并非绝对比阿拉比卡口味差,一些罗布斯塔咖啡豆可以做出没有花香、果香的只有古典纯粹咖啡味

一些咖啡师称作“咬喉感”的劣质苦味,反倒是在现磨咖啡中更常见。
现磨咖啡的表现,与咖啡师的个人水平、咖啡制作工具的好坏高度相关。现磨咖啡是一种上限很高、下限也很低的饮品。尤其一些品控不佳的连锁咖啡店,很可能一个店一种味道。
从这个角度讲,大瓶即饮咖啡,就是比一部分现磨咖啡好喝

咖啡哪有上班苦,打工就要喝即饮

艾瑞咨询调查,中国人70%的咖啡饮用场景是日常学习工作。对咖啡的要求,近六成是解乏解困。
如今许多人的工作日,都以清早一杯咖啡开始。一些人没了咖啡,就好像没了烟杆的大烟鬼,会困倦乏力一整天,上一级台阶要喘三次气。

〓2015年,国际空间站有了第一台咖啡机“ISSpresso”,从此宇航员告别了三合一速溶,喝上正经的意式浓缩咖啡

如此一来,选择适合自己的咖啡就非常重要。
全自动咖啡机、半自动咖啡机、摩卡壶、虹吸壶、手冲、冷萃、法压壶、挂耳咖啡、胶囊咖啡、速溶咖啡、冻干咖啡、浓缩咖啡液、罐装咖啡、还有最近流行的即饮咖啡——细分下去还可以更多。
不要害怕,真实情况远没有听起来复杂。
用需不需要倒咖啡渣做标准。咖啡机、摩卡壶、虹吸壶、手冲、法压壶会产生咖啡渣。其中除了法压壶操作简单、不占空间勉强适合办公室使用,其他设备一张桌子恐怕放不下——他们都适合在家中自用。

专业的设备,不用上几千次,根本没法摊薄成本

冷萃是咖啡的一种特殊做法,把咖啡装进高目数的过滤袋或冷萃壶,按照1比5的比例泡进事先冷藏到零度的矿泉水里,泡12-24小时(时间根据想要的萃取程度调整),就可以得到冷萃咖啡。
这听起来简单,但实际操作上,永远控不干净水的过滤袋会把咖啡滴得到处都是,简直逼死强迫症。
冷萃也非常费咖啡粉,长时间浸泡的咖啡粉会吸走大量水,导致成品很少。半自动咖啡机做一杯咖啡只用20克咖啡粉,冷萃需要至少两倍,它并不省钱。
相比之下,各种挂耳、冻干粉或是即饮咖啡,才是真的方便。

〓当一个人开始自制各种饮品时,家里还会多出很多用不上的杯子

便利的极限,是即饮咖啡,在味道不弱于冻干粉的同时,它甚至不需要冲泡和搅拌,在炎炎夏日别人等着自己咖啡变凉的功夫,你已经喝下午餐咖啡,在办公椅上美美午睡。
至于胶囊咖啡机,则在便利和口味间来回拉扯,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。想喝胶囊,要买一台没比半自动咖啡机便宜到哪里去的胶囊机,价格不占优势,口味又不及亲自手作咖啡,方便程度更赶不上冲饮。
当一个人习惯大瓶咖啡,有时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你再不会因为手抖把咖啡粉撒得到处都是,家里的台面永远光洁。
你也不需要时时刻刻盯着屏幕,内心质问骑手八百遍为什么绕着自己送餐,真到拿起电话时,又会觉得大家都不容易,没有选择催单,最终收获一杯半冷不热的咖啡。
你不会再被咖啡店的店员“善意”提醒拿铁本来就是不加糖的,不用特意标注。
从此生活里再无大杯、中杯、超大杯困扰。
你的世界只有喝不完的特大杯。

咖啡鄙视链,真的存在?

中国人最早见到咖啡,是在晚清。洋人吃完饭后,一杯又一杯饮料灌下肚,国人以为是酒,就把咖啡称作“黑酒”。后来传教士出了本西餐菜谱,又把咖啡音译成“磕肥”。
“咖啡”这个洋气又好听的名字,始于1915年的《中华大字典》。
咖啡一直是品味的象征,十里洋场的名流们时不时就以咖啡人自居。
比如祖籍浙江的上海人周先生,曾就“为什么不和郭德纲同台”作出专门回应:
没有不起谁的意思,只是一个吃大蒜的怎么可以和一个喝咖啡的在一起呢?

〓据说当年这位先生为了能上新闻,开着敞篷跑车在上海高架路上兜了大半天圈子

不知道是不是刚吃过大蒜,郭德纲回应的口气那叫一个辛辣:
高雅不是装的,孙子才是装的。喝咖啡高雅,吃大蒜低俗,去你奶奶的簪吧。
当年二位可能从没想到,咖啡会越卖越便宜,大蒜价格则一路上扬。

三合一速溶已经不配出现在朋友圈里(半夜加班拍给领导看除外),要彰显品位,还得找家咖啡厅,一般的还不行。

早年间开遍中国的上岛咖啡早就是中老年相亲圣地。星巴克正努力下沉四五线城市,做县城高端餐饮。
真正够格被小红书用户热捧的,还得是开在老楼里的独立咖啡馆,这些店墙角堆着唱片机一类的古旧破烂,用着老式La Marzocco咖啡机,有些声称坚决不向咖啡里加一滴奶。
我们都知道,晒出越贵越小众的咖啡,往往让人越有面子。如果真的有咖啡鄙视链,大瓶咖啡可能真的会稳稳居于鄙视链最底层。
只是,文艺装腔犯爱的精品咖啡再贵,也不至于让人一杯破产。选择大瓶即饮穷人乐这么朴实的选项,单纯是为了让自己舒服。
让咖啡与“面子”剥离,回归饮品本质,大瓶即饮咖啡,是我们保持低俗的权利。
撰稿|杨吃草
编辑|霍   什
参考资料
1.《即饮咖啡,爆发前夜》.Foodaily每日食品
2.《咖啡为什么有苦味,如何正确理解咖啡的“苦”“涩》.Coffee研究所

3.《国咖啡30年:从0到569亿,爆发正当时》.红餐网

RECOMMENDED

报|告|精|选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